如何推动汕尾海洋经济发展?华师汕尾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发长文支招

南方+ 记者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汕尾拥有455公里优质海岸线、881个海岛,海岸线长度居广东省第二、粤东第一,海岛数量为全省之最,《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更是将汕尾确定为珠三角连接粤东地区的战略支点。

经略海洋,筑梦深蓝。汕尾如何把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擦得更亮,助力我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特邀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创业学院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向龙为汕尾海洋经济发展“把脉支招”,发表署名文章《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创业学院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向龙。

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创业学院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向龙。

以下为全文。


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洋是汕尾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空间所在,20世纪90年代,汕尾港是全国第一批18个开放口岸和全国6个特级渔港之一,在新时代,汕尾如何再续辉煌?汕尾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汕尾打造成广东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有活力有魅力的沿海经济带。汕尾地理区位优越,海洋空间巨大,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活力增强,汕尾具有天然深水海岸线,拥有红海湾碣石湾两大海湾,拥有10个渔港,港口条件优越,是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潜力的出海口之一,是全国首批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城市之一,龟龄岛东、遮浪岛西及陆丰市金厢南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产资源富饶,海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一流,海洋经济是蓝色经济,海洋有多广阔,海洋经济的潜力就有多巨大,全球海洋经济年产出达1.5万亿美元,在世界海洋大国GDP中海洋经济占比在7%—15%之间。汕尾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向海而生,向海图强,汕尾有望成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本标杆。

汕尾高质量创新发展海洋经济要找准发展标杆与战略伙伴。国内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代表有上海、深圳和青岛等。上海基本形成了“两核三带多点”海洋产业布局,在海洋交通运输和航运服务、海洋船舶和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明显,浦东新区带动深远海高端装备、海洋生物药物等领域创新突破和集聚孵化,崇明区长兴岛探索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模式和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创新。深圳远洋渔业在广东领先,在海洋高端装备领域拥有中集集团、招商局重工、友联船厂等160余家制造企业,深圳电子信息和生物等产业优势明显,拥有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中兴通讯、研祥智能、海能达通信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已进军海洋领域,推动深圳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聚集发展,同时,深圳海洋油气产业覆盖设计研发、总装、建造和应用等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拥有一批技术先进、成长潜力较大的涉海企业。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推出了向海图强的 “十二个一”工程,制定了《 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为深圳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方向和坚强政策支撑。青岛致力于打造“一核、两级、三带、三组团”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国蓝谷定位为海洋高科技研发及高科技产业集聚区,集聚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红岛经济区定位为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2018年,青岛出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行动方案》,确定实施“1045”行动,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特色文化、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对外开放等四大领域发展水平,提出实施海洋新动能培育、重点区域率先突破、项目园区企业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放管服”综合改革等五大支撑保障工程。

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找准产业发展战略着力点。与其他城市相比,汕尾布局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要准确把握全球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精准分析区位优势与劣势和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借鉴国内外海洋经济发达城市、地区先进经验,按照产业功能与产城融合、陆海融合合理规划布局海洋产业体系,制定海洋经济细分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链定位、技术路线图、空间布局、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项目选择等发展举措,明确各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重心、重点任务、产业布局、发展策略等海洋产业发展路径,分阶段推进实施,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分析报告2021》提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将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手段,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科技协同进步,朝着海洋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高端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系列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规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工程化、海洋新材料适用化、海洋服务业多元化。汕尾海洋经济发展要陆海统筹,正确处理陆地与海洋、人与自然、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立足汕尾,面向湾区,对标先进,放眼世界”的理念,对标国内外海洋中心城市,聚焦构建人海和谐,数字海洋、生态海洋、安全海洋、和谐海洋海洋生态系统,统筹规划海陆空间资源开发格局,科学合理布局区域海洋经济产业体系,适度有序布局拓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以数字经济优势赋能海洋产业发展,加快蓝色经济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创新发展,推进新兴海洋产业快速延伸发展,聚焦海洋经济、海洋信息、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等重点领域,构建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发展高端海洋服务业、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发挥产业链集群效应,解决海洋经济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上下游产业协同度不足,产业聚集水平不高,战略新兴产业层级低,滨海旅游产业小散弱,文旅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作用弱等问题,通过海洋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汕尾应处理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安全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粤东片区唯一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汕尾要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海岛、海湾、海滩等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整治修复,推进重点海洋生态区保护和重点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还要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海洋资源数据信息库,为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生态红线提供数据支持。近些年全球性渔业资源不断衰退,近海海洋渔业未来增产潜力十分有限,汕尾要严控海洋捕捞强度,加大海产品深加工技术应用,提高渔业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创新海水健康养殖、远洋渔业、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海洋产业新业态,拓宽海洋绿色养殖空间,发展绿色海洋渔业,以“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四化同步”理念,科学有序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充分发挥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升级粗放式、高耗能、掠夺式资源开发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条件,培育海洋经济新业态,打造海洋产业园区,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与聚集发展,构筑生态型、集约型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高区分度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的联动性,加强海洋产业后向关联效应与前向关联效应;建设绿色海域经济链和沿海绿色产业经济带,构建“立体海洋”绿色发展新模式,实现由“蓝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过渡,提升近海资源可再生能力与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海陆两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智慧海洋”建设,事关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汕尾要利用电子信息领域创新,推进传统海洋产业向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打造海洋电子信息+特色海洋产业链,创新“海洋+互联网”、“海洋+大数据”等发展模式,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完善海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海洋服务业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

汕尾海洋经济创新高质量要做好“东承西接”这篇大文章。汕尾区位优势明显,是粤港澳大湾区东翼枢纽门户,向西接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向东携手汕潮揭,是珠三角地区连接粤东地区的战略支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立使汕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关键点。作为珠三角城市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延伸的重要承接地,科技创新是支撑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是汕尾海洋经济创新集聚发展的战略基点,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汕尾应直面海洋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匮乏,海洋技术开发主体不足,海洋科技研发集群效应不大,产学研协同效率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客观实际,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广州香港创新资源优势,面向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政产学研协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海洋科技高端人才,建设适应需求有知名度竞争力成长力的大中小企业共存共生、分工协作、协同发展、功能齐全的海洋产业园区、区域海洋产业体系与海洋经济生态系统,推进汕尾海洋经济集群化发展,引导和推动汕尾海洋产业区域间合理分工,避免因产业结构同质化导致的区域内恶性竞争。汕尾要加大对深圳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成果对接,培育海洋经济中坚力量和区域特色海洋产业链,比如借助南山海事卫星通信全球研发中心打造“海洋电子信息+工程服务、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装备”等特色产业链,借助深圳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推进传统陆地技术在汕尾下海,借助深汕特别合作区,共享深圳高端海洋人才,探索水下无线通信、水下智能机器人,水下传感探测、海洋大数据、海洋专用芯片等海洋经济前沿技术深圳研发汕尾落地,助力深圳成果汕尾转化推动汕尾涉海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汕尾要打造中国滨海旅游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要扬长补短。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推动滨海旅游创新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生活幸福感。在海洋经济中,滨海旅游业规模最大、增速较快,滨海旅游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海洋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滨海旅游业具备较强的产业带动性,对当地特色打造及口碑具有较大影响力。受季风影响,我国真正能全天候全年开展滨海旅游的岸线较少,导致我国滨海旅游业低水平供给过剩与高品质有效供给不足问题非常突出。汕尾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区位独特,条件优越,千吨轮船可自由进出,有“黄金水道”之称;汕尾山明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了旖旎风光,海浪奇观、金色沙滩无与伦比,未开发海岛众多;汕尾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汕尾渔歌闻名全国。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连续五年广东省第一。同时,汕尾域内景区之间及与珠三角城市等国内外主要城市的便利快捷交通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旅游产品比较原生态,缺乏地方特色文化赋能与科学规划深度挖掘。汕尾应充分挖掘区域汕尾红蓝绿古特资源,建立便捷交通网络,培育冬养汕尾等滨海休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打造全域全季旅游生态,满足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实现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形成一批海洋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发展的文旅集聚区创新区,打造海洋城市文化特色品牌,树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撰文】徐向龙

编辑 冯玉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